欢迎来气功研究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首页    
圆满意元体,助力中医学习
  时间:20/08/28 20:44     点击次数:    

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的混元气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混元气,其含有人体生命的全部信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官。圆满构建意元体,是人体生命模式优化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是促进中医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意元体的特点


意元体是常人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的物态,是围绕在脑神经细胞周围的混元气。脑神经不仅可以接受外界信息而反应之,而且还可以发放信息施作于客观事物,从而使人与外界的联系具有新的形势和内容。意元体的主要特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均匀性与精微性

意元体是一种特殊的混元气,均匀而且精微。细胞是由液晶态的细胞膜包裹起来的凝胶状的单元体,神经细胞较之于普通细胞,“柔软”体性更为突出,紧密聚集性更强,因此脑神经细胞的混元气极度均匀致密。另外脑细胞不可分裂再生,对意元体的均匀状态具有保障作用。最后,突触的众多细胞连成一体,也是意元体全方位体性特征的基础。


(2)反映性

意元体无限均匀的体性特征,赋予了它具有反映事物全部特性的功能,且意元体有无数个层面,不仅可以反映客体的状态,而且可以反过来反映其自身的内部状态。意元体自身虚净灵明程度越高,反映的灵敏度也越高。提高意元体的虚灵明净程度,需加强气的濡养,加强其自身的律动来消除各种扰动,可以通过气动锻炼来达到目的。


(3)能动性

意元体的能动性是建立在人体生命活动——尤其是神经细胞的活动基础上的,意元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层面都有主动与被动活动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散性。聚是精神集中或注意,也可以是集聚出能量甚则形成有形实体;散是精神淡漠和分散注意,同时也是解聚能量与实体物。二是运动性。意元体的运动性是区别于聚、散这种运动的特殊运动,有两种运动情况。一种是属于基础信息的“微观”领域的运动,是一种超光速、无意识状态下的运动,另一种是属于概念信息的“宏观”领域的运动,例如人的思维活动。


 

二、意元体的功能


意元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特殊功能,基于意元体的特性,意元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接收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和发放信息。


学学

(1)接收信息  

意元体的反映性具体表现在接收信息功能,这是客观世界物质的信息内化到主观世界的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感觉器官的常态感觉功能接收信息以反映客观事物。人的器官可以感受各种外来刺激,通过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传入神经兴奋,在脑内引起反应,从而引起意元体的相应变化。这是意元体最常态的信息接收方式。二是借助超常感觉功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常说的特异功能,就是此类方式。常态智能是接收局部器官的局部特性,而超常智能状态下,意元体可感受到事物的空间整体特性、时间整体特性以及时空整体特性。


学习中医是不断接收信息的过程,常态信息接收是我们最常用的方式,通过练功加强意元体的反映性,灵敏性,甚至开发超常智能,信息接收可以更全面。


(2)加工、储存、提取信息

意元体接收到信息后,经过聚散能动,多频道、多层次、主动的信息集合,从而创新性的认识新事物。意元体的信息变化转入实体变化,信息也储存到了实体物中。信息的提取并不容易,其工作效率,包括接收、映像与贮存,均取决于意元体的灵敏度即扰动状态及信息在意元体中的有序化程度。


(3)发放信息  

意元体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因而发放信息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发放常人信息,即靠常人的各种器官把信息发放到客观事物的过程。另一种就是发放超常信息,即利用意识活动的整体信息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每个人都具有发放超常信息的功能,区别在于发放信息的强度。


 

三、构建圆满意元体,助力中医学习


意元体的变化是随着生命出生后人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婴儿期自我意元体的形成,逐步过渡到偏执意元体。经历了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的完善发育,人的自主、自制能力日益增强。


而通过练习气功,一方面可以使常态下的信息功能得到强化,使意元体中接贮存更多的信息。中医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吸收,需要更强大的意元体去支撑。另一方面 通过练功,可以开发出潜在的收、放超常信息的功能,使意元体的参照系中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能全面地、完善地处理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医整体理论中的最高状态,就是天人合一。气功的修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混化内外混元气,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社会相统一。此外,开发超常智能,发放超常信息,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如气功外气治病的纯意念治病法等。


总之,气与中医不可分割,而练功是通往中医学习道路的捷径。通过构建圆满意元体,开发超常智能,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其他领域的探索,均大有裨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大家共勉。

【关闭】

更多>>推荐会员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3005956号-3